在首次发现中子这种粒子之后不久,沃尔特·巴德和弗里茨·兹威基两人在1934年发表的第二篇论文中提出,有可能存在着由中子组成的恒星。最初,人们认为这些恒星过于暗淡,根本看不见,直到1967年,佛罗伦萨大学的弗兰科·帕契尼发现中子星的旋转可以产生一束无线电脉冲波。中子星带有很强的磁场(地球磁场导致了北极光的出现,中子星的磁场则更为强大),当磁场旋转时,会使恒星表面的质子和电子速度加快,形成两束无线电波。该光束来自中子星的磁北极和磁南极,在中子星的自转轴上还有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北极,但磁北极很少会与之对齐。那些磁北极与北极恰好对齐的中子星每旋转一周,它们发出的无线电波束就会扫过地球一次,犹如灯塔一般,所以我们就会观测到一道脉冲信号。
巧合的是,就在他们做出该预测的同一年,北爱尔兰天文学家约瑟琳·贝尔·伯奈尔便发现了来自一颗遥远恒星的神秘无线电信号。当时她使用的射电望远镜是她在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时,由她和导师安东尼·休伊什一起建造的。观测到的脉冲大约间隔1秒,其规律性极强,以至于人们一度严肃地推测,这或许是相距遥远的某种生命发送的信号。这颗星最早的绰号就叫作“LGM-1”,也就是“小绿人一号”。不过,大家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天体和其余类似的天体确实都是旋转的中子星,它们正在射出无线电波束,于是这些天体很快便有了单独的名字——“脉冲星”。师生二人共同的发现为休伊什赢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奖,然而贝尔·伯奈尔却被明目张胆地遗漏掉了,未能获此殊荣。
以上内容来源于《群星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