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观测到的距今最近的一颗超新星出现在1987年2月。当时,人们看到一颗恒星在大麦哲伦星系(与银河系相邻的矮星系)中发生了爆炸。虽然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但此时正是一个使用现代望远镜来研究一颗相距不远的超新星的绝佳时机。在观测到爆炸发生仅仅几小时后,人们就全面使用了各种望远镜(这样可以观测到每一种类型的光)开始对它进行详细的观测。这次幸运事件让天文学家有机会理解这种引人注目的爆炸,探测到爆炸产生的较重元素,并观察到喷射物向外喷出,在恒星原先的位置周围形成明亮的光环。 要想看到位于银河系外或比麦哲伦星系更遥远的那些星系里的超新星,我们就非得借助望远镜不可了。最先发现大量超新星的人是弗里茨·兹威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瑞士天文学家,但性格却是出了名的好胜,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在加州理工学院任职,后来取得了为数众多的重要发现。1934年,他和同事沃尔特·巴德首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普通恒星转变为密度更大的恒星时,超新星就会出现。创造出“超新星”这一名称的正是兹威基。为了找到它们,兹威基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玛天文台倡导建造了口径约为46厘米的施密特望远镜,该望远镜可以同时拍摄到大片天空,从而更有可能发现这些罕见的天体。最终,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总共发现了100多颗超新星。
如今已经建立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国际观测网络,用以观测超新星。该网络设置了警报,一旦留意到某颗新出现的超新星,就将口径最大的望远镜以最快的速度转向它,赶在其变暗之前捕捉到它的光辉。天文学家在夜间收到警报时,必须当机立断地做出决定,是否要将望远镜转向这些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的位置。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会很艰难,因为有机会使用大型望远镜的每一个夜晚和每一小时都极其宝贵,不能轻易地重新调配。但爆发事件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几周内就会结束,所以及时把握机会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内容摘自《群星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