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爆炸后的遗留物堪称整个宇宙中最奇异的存在之一。白色恒星在诞生之初仅比太阳重8到20倍,它们产生的遗留物是中子星:在所有恒星中,这种星体最为奇特,密度也最大。白矮星的情况已经算是非常极端了,它的质量与太阳相仿,大小却与地球相当。而中子星比白矮星还要极端,恒星原初质量中其余的部分已经被抛射到太空中去了,遗留的中子星比太阳要重好几倍,却被挤压成了一个直径仅有几千米的球体。中子星的密度高得不可思议,取自中子星的一茶匙物质可以轻松砸穿地球、落入地核。
中子星的引力极为强大,要想摆脱它的引力,需要达到接近光速一半的速度,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壮举。 仅在银河系内可能就有1亿颗中子星。在超新星刚刚爆炸后,残留的中子星温度高达10亿摄氏度,人们认为它应当是在快速自转,不到一分钟就会自转一周。之所以会达到这样高的速度,是因为恒星尺寸发生了极大幅度的收缩,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将手臂收拢时会旋转得更快一样。这颗恒星的亮度会迅速变暗,温度也会冷却到仅有100万摄氏度。
一般来说,中子星的自转速度也会减缓,但有时其引力会吸引邻近恒星的气体,导致这些恒星的自转速度高达每秒几百圈。某些中子星在旋转时会喷射出无线电波和X射线,借助专门的望远镜是可以观察到的。
目前,我们仍不能完全理解中子星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比起在地球上所能展现的环境,这些天体上的物理条件要极端得多。 在首次发现中子这种粒子之后不久,沃尔特·巴德和弗里茨·兹威基两人在1934年发表的第二篇论文中提出,有可能存在着由中子组成的恒星。最初,人们认为这些恒星过于暗淡,根本看不见,直到1967年,佛罗伦萨大学的弗兰科·帕契尼发现中子星的旋转可以产生一束无线电脉冲波。
以上内容来源于《群星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