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关注:320 内容:34

    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上)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博科园 > 耀星科普协会 > 社会科学 > 正文
    • 6
    • 小圈主
      Lv.9高能中微子
      麦克斯韦
    • 博科园AI人工智能助手 图灵
      [ AI在线 ]
      __
    • 科普驿站  第十四至十五期

       

      主题: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

      科目:历史

      难度:A2

      时间2019.7.27-8.4

      讲师:GHOSTS

       

      先提三个问题,大家结合起来思考几分钟。

      第一个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群雄逐鹿,为什么最后是共产党得了天下?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海外的学者纷纷响应,不惜放弃优厚的待遇也要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参与建设?要知道这种现象在孙中山建立民国时没有出现,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甚至是抗战胜利后的国民政府时期也都没出现。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二战后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台韩人口体量太小,可以忽略)

      答案很简单:因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拯救中国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激励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前仆后继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生命,还有,这个方案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复制的。

      简单地讲一下。

      旧中国积贫积弱,被列强宰割欺辱——本质原因就是别人是工业文明,我们是农业文明。文明之间的代差,让中国社会只能被列强碾压。

      那么中国怎么进入工业文明?靠制度?靠文化?靠精英阶层的努力?这些我们都试过——我们干掉了皇帝,建立了共和国;新文化运动砸烂了孔家店,全盘复制西方文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的精英阶层就一直在努力建立我们自己的工业,结果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

      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上)

      那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案是什么?

      很简单——打碎现有的社会结构,干掉中国的食利阶层!

      这是一个貌似很激进的充满革命色彩的方案,然而却是拯救旧中国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

      很简单,建立工业体系需要天文字的金钱,需要第一桶金投入。那么,这第一桶金从哪里来?

      欧洲列强是靠对外抢劫——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在美洲,在非洲,在亚洲掠夺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就是欧洲列强工业革命的第一桶金。

      美国是靠在国内掠夺——包括北方资本家争夺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奴隶,同时用工业产品倾销抢夺国内的商品市场。最后矛盾不可调和爆发了南北战争,半个美国被打成废墟。

      日本也是靠在国内掠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民的税负是当时满清治下农民的4倍(当时日本农民日子之困苦是现在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我看过一个记载,当时一般家庭如果儿子多吃一点粮食,就会被父亲痛打一顿甚至赶出家门),这样还不够,还一船一船把日本农家少女运到南洋去当妓女,用女人卖皮肉钱来赚外汇换工业设备,最后这些农家少女大多变成异乡冤魂。

      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大体是这样——皇权不下乡,政府的基层机构只到县一级,农村主要靠乡绅自治。政府的税收主要靠吏与乡绅(地主)来向农民收取,并且农民不得不忍受吏与乡绅的盘剥。

      那么,中国要搞工业化第一桶金从哪里来?

      出去抢是不用指望了,国内政府的税收维持行政机构的运转都很困难,农民也承担了高额的地租与赋税,日子也相当艰难。食利阶层(地主与城市买办)呢?或者放高利贷盘剥自耕农最后一点土地,或者去买西洋商品享用,或者就是投机炒作(炒黄金、炒公债、炒大宗商品),或者干脆把金银财宝埋在地里当守财奴。

      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打碎,你换制度,换文化,靠少数精英产业救国,统统没戏!

      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救国方案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打碎现有的社会结构,干掉中国的食利阶层!用食利阶层的利益为中国的工业化革命筹集第一桶金!

      后来农村的土地革命、城市公私合营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方案——在建国前三十年,中国不仅消灭了食利阶层,而且通过反复的“阶级斗争”也基本消灭了食利阶层的生存土壤,那时确实是把每一粒粮食、每一个果都省下来去换机器设备了。

      为什么新中国一成立,海外游子学者纷纷响应,宁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也要回一穷二白的中国参加建设。原因就是中共的救国方案让知识分子阶层看到了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进入工业社会的希望。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还是有很强的民族家国情怀的。

      为什么二战后只有中国才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模式为什么那么难以复制?原因首先就是起步阶段的方案(后面的方案也很难复制)——打碎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干掉食利阶层,踏着食利阶层的尸骨来筹集第一桶金。有哪个国家哪个政党组织能这样干?敢这样干?

      但是,砸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建国之后我们与美国完全对立,然后被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封锁了几十年。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解放军渡过长江时,当时美国已经完全抛弃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反而留在那里。

      司徒雷登留在南京做什么?不就是想与中共接触嘛!

      那么,当时的中共领袖为什么不接过美国的橄榄枝,获得美国的国际承认?未来的发展是不是就更容易一些?

      哪有这么简单!

      要美国承认新中国不是不可以,前提是你得“尊重美国在华利益”!这就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获得国际承认的“待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第一个共和政府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公开宣布“完全尊重列强的在华利益”!包括承认列强在华特权与势力范围,包括要继承满清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样才获得了列强的国际承认。

      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第一件事还是公开宣布“尊重列强的在华利益”!《辛丑条约》知道吧,中国最奇耻大辱的一个条约,国民政府都捏着鼻子接过来,一直给列强赔款,甚至包括给日本的赔款——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好几年后才停止支付。

      当时中共要获得美国的承认,就必须继承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个条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美两国人民与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另一个国家旅游、求学、定居、做生意(关税低至只有几个百分点)。是不是看上去很公平?但是这是一个全球最强大的工业国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自由“友好通商”。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这个条约,然后……大量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从汽油到汽车,从电灯到电影,从面粉布匹到面纱白糖,从口红丝袜到领带皮鞋,统统都是USA,国内民营企业几乎无法生存,只能纷纷倒闭,出口锐减,外汇储备急剧下降。仅仅几个月,国民政府对外逆差就达到4.7亿美元,几乎把国库都掏空了,然后就是法币断崖式暴跌,1947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就崩溃了。

      对,你没看错,政府财政与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了!蒋介石政府为什么短短三年就崩盘?这个《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绝对是神一般的助攻啊!

      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你觉得开国领袖会不会为了获得美国的国际承认,“尊重美国在华利益”,全面继承国民党政府的对美条约,让美资继续趴在中国人民身上吸血?

      当然不能答应!


      毛泽东同志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代表着一种大无畏的决心与勇气的——我们就是要废掉列强在华的“特殊利益”,我们就是不让你们继续在中华民族身上吸血,即使你对我们封锁打压,我们自力更生,勒紧裤腰带也要“站起来”!

      那么,现在美国有一帮人希望通过贸易战,通过其他领域进行政治讹诈让中国全面屈服,让美国利益最大化,你认为我们会不会答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建国之初我们的工业化道路是怎么一个路径?

      这里不能不赞叹中共开国领袖们的胸襟与格局——因为只有大胸襟大格局才能让中国工业化之路走上正确的道路。

      什么是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很简单,先重工后轻工,先基础后发展。这是一条先难后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三十年栽,后三十年结果的道路——没有大胸襟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精神是很难做到的。

      简单地讲一下。

      工业化入门有两条路,其一是从轻工业进入,搞搞纺织,生产日用品。这条路很容易,前期很容易见效——投资不大,却可以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大批就业问题,可以迅速给市场提供丰富的日用品,可以迅速形成工业产值。简而言之一句话,可以迅速做出政绩。二战过后绝大多数亚非拉不发达国家都是走的这条路。但是,这条路走到后面就是死胡同!没有重工业+化工业为基础支撑,你就很难一步步实现产业升级,你就永远停留在初级轻工业产品阶段。

      第二条路是先重工后轻工。这条路无比艰难——因为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不仅需要持续的高积累投入,而且国民还无法直接分享工业化成果。典型的就是为后代打基础、做奉献。但是我们的开国领袖选择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既然选择走这条路,前期搞计划经济就是必然。没办法,农业社会的产出有限,就算是干掉食利阶层搞高积累模式,筹集的第一桶金也很有限,不搞计划经济来以国家意志集中资源在重工业+化工业投放就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建国之初搞市场经济,有限的资源像胡椒面一样遍地开花,就是走亚非拉一票国家的死路。

      为什么以炼钢为主的重工业+三酸一碱为主的化工业是工业体系的基石?

      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发展起来,才会带动金属加工产业链;三酸一碱为主的化工业搞起来,才会带动炼化、化工材料等产业链。有这两条产业链,就有底气干任何制造业!更重要的是,搞制造业升级也就有了基础。

      比如我们日用品——哪一样能离开金属配件+化工材料?就算是纺织业,没有化工业为基础,染料产业就搞不起来,你还是不得不忍受别人的盘剥(东南亚一票国家纺织业就被我们江浙染料企业按在地上摩擦)。

      不仅日用商品如此,搞自主国防军工也有了底气。

      举个例子。现代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都是在机体内部搞内置弹仓——机身中部最核心位置挖一块出来是对机体结构有巨大影响的。所以,现代战斗机主要承力结构部分都是钛合金分段,而这个钛合金分段必须要用万吨模锻压机加工。目前全世界拥有万吨以上大型模锻压机只有中美俄法四个国家,其他国家就是造不出来。知道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是什么时候投入使用的吗?1962年!58年立项,62年就造出来了!毛主席时代给我们打下的就是这样的底子!

      先主要和大家讲一讲前三十年的工业史。

      建国之初,满目疮痍。

      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上)

      当年粮食总产量约1.1亿吨,摊到5亿人头上,人均只有200公斤。

      工业基础几乎为0,全国工业基本集中在3个点上,东北几个大城市、上海、广州。产业工人只有1000万出头,工程师只有12万人,其中只有4万人合格。

      基础设施惨不忍睹。

      外汇储备基本为0——之前国库的黄金、银元、外汇早已经被国民党刮干净运到了台湾。

      80%的国民是文盲,5亿人口的国家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人。

      最糟糕的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生态已经严重恶化。当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7%,而北方已经降低到不到5%。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作为燃料,平原地区基本看不到成形的树木,几乎所有的山岭都是一片秃秃的石山。

      生态的恶化让全国灾害不断——暴雨、干旱、泥石流层出不穷,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短短的35岁。

      急剧恶化的生态已经表明,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5亿人口已经超越了这片土地能够承载的极限,按照自然法则,或者爆发战争,或者爆发生态灾难,得让总人口自然淘汰到4亿以下,才会慢慢恢复生态平衡。

      过去这片土地几千年来都重复着这个规律。

      怎么才能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怎么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延长老百姓的寿命?

      怎么才能根本上遏制恶化的生态,重建青山绿水?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答案:

      工业化。

      只有工业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只有工业化才能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

      只有工业化才能遏制生态的灾难(这一条可能有些人无法理解,你看到后面就明白了)。

      只有工业化才能让中国站起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人类社会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案归根结底就是工业化。

      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建立一个工业体系需要天文数字的金钱,需要海量的工业设备,需要几千万熟练的产业工人以及几百万优秀的工程师……

      而这一切,中国都没有。

      但是中国却有经历战争考验的具有钢铁般意志的管理层,有着一个能对5亿国民进行高效动员的组织。

      一切为了工业化!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一套管理模式被设计出来:

      缺钱?就搞高积累,勒紧裤腰带,把每一粒粮食都省下来,投入工业化;

      没设备?就向前苏联全面靠拢,再在东方之珠开一个口子,走私也要引进工业设备;

      没人才?就大面积铺开基础教育,搞简化字,快捷高效的传播知识;

      怎么激励优秀人才投身工业化?搞城乡二元化,让工人与干部吃皇粮,拉开城乡的待遇区别……

      那么,

      这样的顶层设计就可以让中国跨进工业国家的大门了吗?

      远远不够!

      任何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必然将过去农业社会形成的稳定利益格局砸得粉碎,然后重建一个以工业体系为核心的全新的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伴随工业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副产品就是社会的剧烈动荡。

      纵览世界工业革命历史,字里行间都是斑斑血泪。

      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不列颠,纵然在大航海时代从全世界掠夺了天文数字的财富来启动工业化,但是工业体系对劳动力永不停止的需求,同样产生了“羊吃人”(圈地运动)的剧。

      有光荣革命历史的“革命老区”法国,与工业化过程相伴的是波澜壮阔的大革命,仅仅拿破仑时代,法国就奉献了整个国家23%年轻人的生命。

      至于北美大陆的美国,工业化也导致了北方工业资本家与南方农场主的尖锐对立,南北两方撕裂成两块,整整4年的内战将国家打成一片尸山血海——比后来参加两次世界大战阵亡的人数还多。

      那么,中国怎么跨进工业国家的大门?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上)

      简单的重复英美法等等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让这个饱受战乱的国家再承受一次工业化的巨震?经历了革命洗礼的管理层绝不允许!

      一套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应运而生。它就像一把巨锁,将五亿国民牢牢地锁定在土地上,通过限制国民的自然流动,力图将工业化对社会的冲击降低到最小程度。“农转非”就像是开锁的钥匙——根据工业化进展,有计划的将一批批农业人口转化成工业体系的工人以及体制内的管理人员。于是,在这样复杂的顶层设计下,中国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苦难行军。

      补充:说到中国的工业化,有一点也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集权政治制度—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这种“榨取性”的“专制”制度不可能导致一国工业化成功。但这种理论过度美化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和它的经济功能,却忽视了西方列强自已当年亲身走过的那段并不那么光彩的发展道路。它假设先进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却忽视了制度和法律在人类历史上是由生产方式推动的内生性演化,以及在任何政体下面口号与实践之间、法律与执行之间、制度与政策之间的不连续性和不相干性,从而导致对后果与原因、相关性与因果性、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开放的政治权力与开明的经济自由之间的混淆。最重要的是,他们忽视了以下根本事实:普选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现代西方法律制度与实施它们的巨大组织动员能力是西方几百年基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重商主义、奴隶贩卖和带血的原始积累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产物。这种因果关系的混淆在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何西方有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广西式民主的巨大热情,而不顾其初始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这种从政治上自上而下的发展经济的方法所产生的结果已经十分明显。看看阿富汗、埃及、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经济停滞与持续的政治动荡,以及在乌克兰和东欧其他地区所产生的结果:高调的民主出现了却又随之崩溃,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又随之倒退,繁荣的希望升起了却又随之破灭。如此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成了这些不幸国家和人民的“新常态”。然而我们的一众“公知”天天在网上吹欧美式“民主”,除了“全盘学习”以外再也说不出什么解决方案,还蛊惑一群“无知”网民一起“摇旗呐喊”,这种人就是典型的“非蠢即坏”。回到主题。

      1. 钢 铁 之

      工业化首先从何而始?

      煤+钢是工业化的基础。

      煤炭为工业化提供燃料,而钢铁是工业化最基础的材料。放眼国民经济社会,钢铁的需求几乎无处不在:工业设备要钢铁,开采煤矿要钢铁,基础设施建设要钢铁,农业生产要钢铁,连北方做冬天用的炉子也要钢铁。(用钢铁炉子比用砖石炉子,燃料的使用效率要高得多。)可是,建国之初,中国的钢铁产能低的可怜。在当工业化国家钢铁产量以千万吨计时,1950年国内钢铁产量仅仅61万吨。对于一个工业体系而言,这点钢铁产量可谓杯水车薪。

      自己一穷二白基础薄弱,外部又面临美国等西方世界的封锁,所以向苏联靠拢,获取必要的经济援助和工业设备就成为一种必然。

      适逢朝鲜南北战争爆发,一方面为了保卫东北这个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一方面也是向苏联递投名状,我国几十万志愿军卧冰嚼雪,气贯长虹,将美国等18国联军赶回38线,从而我国得以在朝鲜停战后获得苏联156工程的关键援助。

      156工程是苏联对中国工业体系筹建之初的关键援助,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该工程总计156项工业项目援助,包括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3项、化工7项、机械24项、轻工业1项、医药2项、军工45项、施工3项。

      156工程帮助中国搭起一个工业体系的架子,也是当时中国薄弱的基础所能承载的工业援助的极限(156工程主要集中在东北。因为当时东北产业工人与技术员不够,还从上海抽调了十万工人与技术员赶赴东北及各地支持。直到今天,在东北还能遇到很多带着上海口音的老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轰轰烈烈展开了。到1957年,中国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从1952年的20.9%,增长到29.6%。

      工业化取得了开门红。

      注:工业体系的建设最初搭架子还不算很难,自己凑一点,别人给一点,这样搭起一个工业体系的骨架很多国家都能做到。难点是后续的扩张——怎么协调几十个工业门类的发展,怎么维持几十年对工业化的投入,还有就是工业体系的发展要与国际大环境契合等等,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纵观二战后历史,除了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因为基础较好,人口较少,在美国扶持援助下发展了部分优势产业外,成功完成全产业链工业化的只有中国一个。虽然在过程中,中国是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少学费,但是其它发展中国家呢?现在连出路都没有!

      1957年这个节点却出了问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为了把全国力量统一纳入工业化建设中,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是合作社,工业是公私联营——整个国家由一个松散无的农业社会结构改造成一个组织严密、指挥统一的准军事化结构。

      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中苏关系交恶,苏联不但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而且在2年后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撤走所有的技术专家。

      怎么办?

      理论上外部援助断绝,中国只能靠自己慢慢积累完成工业化过程。可是,已经完成的社会结构性改造怎么办?又改回去?

      哪里能改得回去!

      湖北孝感事件就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

      1957年孝感一所初中的学生忽然得到通知高中升学率降低了,考不上高中政府不再分配工作,大家继续回家务农。这个消息对于长期被灌输掌握知识以后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学生的打击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于是冲动的学生上街游行,还围攻县政府。

      这个事件对高层震动非常大。虽然当事人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但是,高层不得不考虑连锁的效应。为了迎接工业化,全国拼命普及教育,仅仅才几年,57年时全国已经建成9000余所初中。如果工业化进程变慢,那么,就很难给这些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难道等着再出一批孝感事件?

      这还是学生层面,工商、农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范围更大,如果走回头路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

      于是,一咬牙,做出一个激进的决策:

      大跨越!

      工业以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

      农业以粮食为核心的“大跃进”

      大跨越就是一场悲剧,在那三年中,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吹气般从57年的29.6%膨胀到60年的44.5%,然后断崖式在61年跌落到31.9%。与工业同时跌落的是粮食,由于大跨越对生态的破坏以及放卫星式的蛮干,61年的粮食总产量从58年最高峰的近2亿吨跌落到1.3亿吨!

      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上)

      大跃进

      最令人痛心的是,高层在一片狂热的气氛中根本不知道基层真实的生产数据,对于粮食产量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加上对苏联还债的压力,错误地做出了提高粮食征收指标的决策。

      1960年——1962年,中国以粮油+其它食品折价21亿新卢布归还苏联债务,以矿产+五金折价14亿新卢布归还苏联债务。

      60年代新卢布汇率还高于美元,21亿卢布大致等于23亿美元,23亿美元的农产品啊,按照当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就是七八百万吨粮食——差不多就是4000万农民一年的口粮。

      粮食减产+征收提高。

      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悲剧之后,中国只能继续默默地做工业化积累,直到66年,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比达到37.9%,同期农业占比为37.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指标超过农业。中国第一次感觉自己摸到工业社会的门槛,这个时间节点与那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起点是如此巧合,很难让人不去联想之间的逻辑

      又是三年动荡,工业产值又跌落下去……

      70年工业产值才再次超过农业,直到1978年,中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占比达到47.9%,农业占比降到28.2%,三十年苦难的行军总算积累了一点家底。

      除了工业基础,78年中国还培养了上亿的产业工人,700万工程师。

      有了这个底子,才赶上了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末班车,在日本产业输出中收益甚大。

      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上)

      (52——80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注:全球产业转移有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西方大陆和美国转移。这次转移加上英国与西方大陆陷入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美国成为工业第一强国。

      第二次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西德转移

      第三次浪潮大致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是由日本主导的,日本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产业输出国,而东亚“四小龙”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中国则在80年代初赶上了末班车。

      第四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输出地包括日本、东亚“四小龙”、美国,这一次中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中国能够赶上2次产业转移,除了自己之前的底子扎实,也有一点运气,80年代——90年代日本如日中天,与中国建交后,出于对战争的补偿,给当时改革开放的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无偿援助+贴息贷款折合中国货币4000多亿元,还有就是大量技术援助+生产线。

      在80——90年代,日本是中国发展最主要的国际资金提供方+技术提供方。这批投资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将在下期继续介绍

      【本文为耀星会的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盗用、转载、篡改文章,否则耀星会和作者将追究版权责任。】

      更多科普资源和答疑,请加入耀星会科普官方QQ群433646418

    • 生成海报
    • Lv.1量子泡沫
      打赏了1金币
      回复
      Lv.19分子
      麦克斯韦
      打赏了1金币
      回复
      Lv.19分子
      麦克斯韦
      赠送了礼物[棒棒糖]
      回复
      Lv.8仄米空洞
      靓号:1956
      9周年🎂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亚里士多德
      回复
      Lv.6十幺米空洞
      林奈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回复
      Lv.29人类
      门捷列夫
      你端坐在那里,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我曾忘情于两汉的歌赋,我曾惊讶于唐宋诗词,也曾流连于宋元的曲牌,如今而你才是人世间真正的圣人。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赞助商

    • 相互支持,合作共赢 Win-Win Cooperation

      邀请好友加入【博科园】有奖励啦♪

    • 任务
    • 偏好设置(换皮肤)
    • ★基于全球领先的AI4.0大语言模型 知识问答 内容创作 AI绘画 代码编程 生活办公 对话聊天 样样精通 超强大的AI助手★
      博科园AI
      有疑惑?万能AI为你解答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