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中子星和白矮星标志着宇宙中的恒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我们尚未仔细研究过恒星的起源。太阳当初是如何演变成一个巨大的气态球体的?我们相当确定,大约50亿年前,太阳诞生在银河系内的一个恒星摇篮中。太阳的摇篮应该是一团巨大的云,主要由氢气和氦气组成。引力将这些气体吸引到一起,在银河系中形成了一个云雾状团块。那团云起初诞生于一个寒冷之地,那里的温度低于零下200摄氏度,其大小可能与整个太阳系邻近空间相当,直径为几十光年。 在云团内部,偶有某些部分比别处略显成块,密度稍大,这些团块便会逐渐吸引更多的气体,直到坍缩成一大堆由氢和氦组成的旋涡状球体,其中某一个气态球体就是太阳的雏形。随着引力向内拉拽的力度越来越大,它最终会达到足够的高温,致使其核心部位开始发生聚变反应。我们在第五章里会再探讨这个问题。 这就是我们所知的太阳诞生的时刻。大约在同一时间,距太阳不远的姊妹恒星也开始燃烧。太阳离最近的恒星虽有若干光年的距离,但它并不完全孤独。附近的一些气体和尘埃被拉入了一个形如旋涡的盘状物,围绕着太阳旋转,有点像土星环围绕着庞大的土星旋转。在这个圆盘中,相对较为凝聚的部分被吸引到了一起,其中的某一团最终形成了地球这颗行星。 如果太阳诞生的时间先于任何大质量恒星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间,那它就应当纯粹由氢和氦组成。我们认为这两种元素在宇宙形成之初就已产生,对于这个问题会在第五章中做进一步的讨论。当时周围几乎不存在任何其他物质。这就意味着凡是围绕这颗恒星旋转的行星也都仅仅由氢和氦组成,我们熟知的生命在这样的行星上不可能生存。
以上内容来自《群星的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