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关注:319 内容:34

    逆火效应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博科园 > 耀星科普协会 > 社会科学 > 正文
    • 10
    • 小圈主
      Lv.9高能中微子
      麦克斯韦
    • 博科园AI人工智能助手 图灵
      [ AI在线 ]
      __
    • 科普驿站 第八期

      主题:逆火效应

      科目:心理

      难度:A2

      时间:2019.6.8

      讲师:老芭蕉

      “逆火”是英文里的一个词,叫backfire。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本来做一件事,是想推动事情往一个方向发展,结果事与愿违,事情反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逆火效应”这个概念,是一个名叫大卫·麦克雷尼的美国记者在2011年的时候提出来的。他发现,当一个人面对公共舆论的指责的时候,肯定很想辩白,可奇怪的是,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越是引发更进一步的攻击。怎么道理还能越说越不明白呢?

      大卫·麦克雷尼之所以提出这个现象,是因为当时观察到了这么个事:

      那是2008年,美国大选,有人怀疑候选人奥巴马不是在美国出生的,他们说奥巴马出生在非洲肯尼亚而不是美国夏威夷。要真是这样的话,奥巴马就不符合参选美国总统的三个基本条件了。这三个条件是要在美国出生、要满35岁、要在美国境内居住满14年。

      所以你看,质疑奥巴马的出生地,就直接动摇了奥巴马的竞选资格。这事可了不得,在舆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那奥巴马怎么办呢?赶紧公布了出生证明,说我确实是夏威夷出生的。这下该平息了吧?

      不。质疑的声音更大了。

      奥巴马团队拿出来的,是出生证明副本文件的扫描图片。如图所示,如果你能看懂英文的话就会发现,其实上面的信息很少。

      逆火效应

      那是1961年的文件,当时也没有计算机,还是打字机打的。质疑者们就开始拿着这张照片,从各个角度分析,说这个证明是假的。有的说,这个文件跟其他同时期的文件不一样,是PS出来的,有的说这里面信息不全啊,怎么没有出生医院和接生医生的名字?

      这些质疑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关注,2009年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英文名词,叫birther,意思就是“质疑奥巴马出生地的人”,这个英文词还被牛津词典收录进去了。

      后来没办法,政府部门出面了。就是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也说了,这出生证明是真的。但是,这些质疑者就是不相信。

      这些还只是第一波质疑。到了2011年4月初,奥巴马已经当上总统了,宣布要竞选连任。这时候,这个话题又被翻出来炒。到了4月底,奥巴马团队没办法,只好公布了详细版本的出生证明,证明他就是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但这依然没有用,直到他连任结束,对他出生地的质疑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前后这个话题吵了将近10年。

      在这帮质疑者里面,有几个很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是其中一个。在奥巴马公布了详细版本的出生证明以后,特朗普还是在Twitter上说这都是伪造的。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警长阿尔帕约,他可能是这些人里最执着的。他专门开了记者招待会,说自己调查跟进了5年多,找到了奥巴马伪造出生证明的9点证据。不过,后来也被证明,这些证据也都是些虚有的事。那他为啥这么执着,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原来他要竞选参议员,想通过这种办法获得政治声望和资金支持,就这么简单。

      你看,事情走到这一步,它已经变成了两派政治力量互相博弈的一个题材。奥巴马出生证明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这整个10年,如果你是奥巴马,会不会觉得很委屈?想不想哭?证据就摊在这儿,怎么就没法说服人呢?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讨论的问题——为什么在现在的公共舆论环境下,你即使有一脸的证据,浑身的道理,但还是没有办法说服人们?甚至还引发“逆火效应”,证据越多,麻烦越大?

      好,我们再回到奥巴马这件事。你会发现,整个事件,其实是分成三个阶段的。每个阶段的性质都不一样。

      第一个阶段是事实之争,你奥巴马到底出生在哪里?是肯尼亚还是夏威夷?

      如果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争论一个话题,往往是为了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证据是有用的,逻辑是有用的。但是在大规模陌生人的公众舆论环境下,大家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不一样。你奥巴马要证明自己有资格当总统,反对者是要证明你没资格当总统,我们的问题不一样。甚至我只是要证明我很聪明,我很有攻击力,甚至是我只是心里不爽,想在网上找个名人骂一下。你看,目标不一致,彼此说服的基础首先就不复存在了。这叫目标分歧下的“说服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网络环境下,有理说不清的原因。

      但是事情还没完,如果你面对争议,胆敢亮出证据,胆敢反驳,那问题就升级了,来到了这个事件的第二阶段

      你亮出了证据,有力证明对方的质疑是错的。但是在对方看来,这不是对他观点的挑战,这是对他的智力、信用、人设的全面挑战,一旦他有了这种认知,问题的性质就变了,原来的辩论赛,就变成了人格保卫战。

      那怎么办?只能说,你的证据是假的啊。这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奥巴马遭遇的逆火效应。所以逆火效应本质上,并不是证据不管用,恰恰是证据管用了,所以对方只好把战场扩大,来把事情搞复杂。

      一个舆论事件,发展到这第二个阶段,一般就麻烦了。因为大家争的已经不是这个事的本身,而是舆论战的输赢。

      但是,事情一般不会止步在这个阶段,还会进一步升级。就是出现对这个态势的利用者。也就是刚才讲的奥巴马这个故事中的特朗普和那个警长阿尔帕约。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目的。他们会怎么利用这个态势,其他人是没有办法预测的。但是结果是肯定的,就是刚开始对阵的双方,会被抽象成两个符号。

      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个警长阿尔帕约,他后来被判藐视法庭罪,但是特朗普上台当总统后,几乎是第一件事,就动用总统的特权赦免了阿尔帕约。这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因为这个时候的阿尔帕约,已经不是什么对奥巴马出生地的质疑者,也不是什么反移民的警长,他是美国强硬右派的一个符号了。特朗普当然要利用。

      到了这第三个阶段,这就不是什么辩论赛,攻防战了,这已经演变成长期的阵地战,堑壕战了。更是无关是非了。

      我们再梳理一下这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争的是是非对错,这是辩论赛阶段。这个时候,证据和逻辑多少还有用。等升级成了第二个阶段,大家争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个人的输赢。这是攻防战阶段。这个时候,证据和逻辑都没用了。谁先提出新证据和新逻辑,谁就在扩大新战场。逆火效应显现。等升级到第三个阶段,这就是长久的阵地战和消耗战了。只剩下派系、符号和阵营了。你看,看起来是同一件事,但演化的三个阶段,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

      了解了一个舆论事件的三个阶段的演化,其实不是为了说该怎么应对。你也看出来了,没有什么应对的好办法。连奥巴马,美国总统,也没有好办法。

      它只是在提醒我们,在公众舆论面前,任何一句言论,任何一个行动,都不是边界内的言论和行动。这和我们人类的日常经验相反,我们习惯在共同的话语背景和问题意识下讨论问题,习惯依赖证据和逻辑彼此说服。这是一个固定边界内的矛盾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日常。

      但是在公共舆论中,这个边界再也没有了。

      这时,我们就得记住:每一句言论,每一个行动,它都不见得是上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它反而可能是开启下一个问题的原因


      来源:得到app,罗辑思维,第735期,《什么是“逆火效应”》


      【本文主要内容转载于得到app,进行编整后用于耀星会的公益性科普。】

      更多科普资源和答疑,请加入耀星会科普官方QQ群:433646418

    • 生成海报
    • Lv.12弱力范围
      🌾袁隆平
      打赏了1金币
      回复
      Lv.20 DNA
      哈勃
      good
      回复
      Lv.20 DNA
      哈勃
      打赏了1金币
      回复
      Lv.20 DNA
      哈勃
      [s-5]
      回复
      Lv.20 DNA
      哈勃
      打赏了1金币
      回复
      Lv.20 DNA
      哈勃
      回复
      Lv.2普朗克长度
      天文竞赛及格
      这事儿就毫无解决办法了吗?
    • Momeng办法可能比较难找,就像文中的事情你想着来解释,结果反而激化了争端。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一种效应,在今后解决问题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事态变糟。
      拉黑 3年前 手机端回复
    • 回复
      Lv.44猫眼星云
      飞越太阳系
      科学推动人类前行~
      回复
      Lv.44猫眼星云
      飞越太阳系
      赠送了礼物[棒棒糖]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赞助商

    • 相互支持,合作共赢 Win-Win Cooperation

      邀请好友加入【博科园】有奖励啦♪

    • 任务
    • 偏好设置(换皮肤)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